這種把”淨值”直接當成較為準確的價格基礎的現象,不只發生在股票投資人身上,也發生在ETF與封閉型基金( CEF )投資人身上。
有些ETF投資朋友說,當ETF出現折價,也就是說市價小於淨值,這就代表值得買進。當ETF呈現溢價,也就是說市價大於淨值,那就是太貴了,不值得買進(或應該要賣出)。
這是一模一樣的錯誤觀念。
淨值未必是比較準確的價格,有時候市價才是對的。
譬如在金融海嘯當時,雷曼兄弟倒閉後,美國整個信用市場陷入凍結。債券市場中即便是高評等公司債,也變成流動性很差,沒有什麼人在買賣。
沒有即時的成交價格,代表說這些資產失去即時的市場定價。
這時,這些投資級債券當下真正的價值,往往就由在股票市場掛牌,仍有在交易的債券ETF的市價來反應。
這時候以”陳舊”的債券成交價計算出來的ETF淨值,反而比較不具參考性。
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封閉型基金(Closed-end fund) 。
假如你看到有人分析封閉型基金,說某某標的,因為它是折價狀態,代表它便宜,值得買進。
這恐怕是犯了相同的投資錯誤。
折價只是說市價低於淨值,不代表它就一定是比較便宜。折價可能變得更嚴重。現在的市價,未來回顧,可能是一個較高的價格。
溢價也只代表市價高於淨值,不代表它就一定是比較貴。溢價可能變得更嚴重。現在的市價,日後回顧,可能反而令人覺得便宜。
不論是針對整體市場,還是針對單一投資標的,假如你看到有人宣稱只要看一個數字、指標或方法,簡單就可以判斷貴或便宜。
第一個正確反應,存疑。
投資有那麼簡單就好了。
完整討論,可見今天的文章:
https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t.com/2020/02/investment-fables3.html